中國赴美小留學生讓人操心
中國赴美小留學生讓人操心
環球時報第2964期2013年3月1日本報駐美特派記者陳一鳴
十六七歲,第一次獨自離家就是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求學。隨著中國新富階層的壯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將未成年孩子送到海外求學,希望美國高中的“金門檻”能讓子女接受最好的國際教育,幫他們踏入美國名校的大門。由於美國公立高中招收外國學生受到限制,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入私立學校。《華爾街日報》轉引美國聯邦機構的數據顯示,目前就讀美國私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有23795人,較2008年的4503人大幅上升。然而,剛剛經歷青春期的中國孩子孤身在海外讀書,除了青春期常常遭遇的徬徨、叛逆,他們還必須獨自面對陌生的文化和生活環境。是否能適應新生活,成為它們人生路上的一大考驗。
“不論是外國留學生,還是美國學生,入學後的最大挑戰都在於學會自我激勵,因為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想家。這對寄宿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個問題,但當他們逐漸適應後,便會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布拉克曾就讀於私立寄宿學校,做過9年私立學校教師。他說,在人口3000萬的加州,像西南中學這樣的私立寄宿制學校不到20所。加州私立寄宿學校的平均學費在每年4.8萬美元,西南學校的學費為每年4.1萬美元,雜費2000美元。一般而言,美國私立高中的學費及食宿費用加在一起,每年約為四五萬美元。
在美國接受精英教育,未必都能變成精英
小留學生不像成年留學生那樣經過一番努力和奮鬥才走上留學之路,基本上是家長的選擇才決定了他們的留學生涯,很多人心不甘、情不願。有的孩子本身並不願意來留學,因此並不害怕做了違法的事情後遭到驅逐,甚至還有孩子專門非法駕車,就是要給自己留下不良紀錄,“爭取”遞解出境。有的學生在國內時結交了很多不三不四的壞朋友,家長為了幫孩子擺脫這些損友,才把他們送到國外讀書,本來想把留學當作對他們的一種管束和懲戒,沒想到實際上成了“縱容”和“獎賞”。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美國的教育體制並不是專門給這些小留學生設計的。美國學校裡沒有班主任,也沒有班長,完全是自由式、開放式的教育模式,教師不干涉學生的私生活。青春期的小留學生抗壓能力不強,常有孩子一時失意便尋死覓活的例子。這些小留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國內得到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6個人的呵護,可謂在溫室裡長大,這一點與傳統留學生很不一樣。
劉女士強調,美國的私立寄宿學校屬於精英教育,要不要送孩子來讀書,一定要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出類拔萃。如果孩子本身在國內調皮搗蛋,或者表現平平,希望送他們到美國精英學校學習就能被“培養”成精英,那最後只能收穫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