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查三代」與教育公平

2013-12-02 00:54

東方早報 2013年5月16日

 
  大學畢業季臨近,畢業生正忙著四處奔波求職。一些知名學府即將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紛紛出其不意地遭遇”第一學歷問題”。有部份碩士生、博士生,就因為第一學歷不屬於”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而在招聘中被心儀單位拒之門外。與碩士、博士畢業于哪個院校相比,用人單位更關心求職者本科階段在何種層次的院校就讀,此等現象被媒體形象地比喻為學歷”查三代”。
 
  說起來,學歷”查三代”並不是近兩年出現的新鮮事。自1993年開啟”211工程”,尤其是自1998年啟動”985工程”以來,學歷”查三代”就在高校的大學教師招聘中時常出現。只不過,前些年”查三代”還不像當下這樣,普遍存在於各個行業領域的招聘中。
 
  關於學歷”查三代”,民眾議論最多的是它涉嫌歧視,即歧視第一學歷非985或211院校的求職者,其實質是對求職者教育出身的歧視,屬於新歷史時期我國特有的出身歧視。環視全球,以政府不同的財政支持力度,人為地將同為公立的大學劃分為三六九等,此誠我國獨創,且至今無別國效仿跟進,因而頗有中國特色。
 
  鑒於學歷”查三代”這種出身歧視大有在我國就業和職業市場上氾濫開來之勢,教育部於今年4月間專門下發通知,規定”嚴禁發佈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資訊”。但其實際執行效力如何,不容樂觀。畢竟,它缺乏專門的監督部門來保障它事實上的約束力。更主要的是,對於企業及政府公務員招聘中的第一學歷歧視,此等通知完全奈何不了。
 
  那麼,在平等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的21世紀,糾纏第一學歷的出身歧視為什麼還愈來愈盛行呢?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歧視,但凡歧視都有原因,甚至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用人單位查詢求職者的第一學歷院校,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一學歷是何種院校本身,能傳遞諸多信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雇主降低雇傭成本和用人風險。
 
  就競爭激烈程度而言,國內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入學考試明顯不如高考。換言之,第一學歷是何種院校,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應聘者的競爭力到底如何。此其一。其二,從教學設備等硬體到師資力量等軟體,普通院校確實與211、985高校有一定差異。總體上,211、985院校本科生在文化素養、職業技能等方面確實高於普通院校本科生。正是基於這兩點,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更青睞第一學歷為211、985高校的應聘者。
 
  但如果從憲法確立的平等原則和政治哲學的視角來考慮,那結果就不一樣了。易言之,儘管以上兩點無可置疑,但用人單位依然不能基於此兩點,而查詢求職者的”三代”學歷,並對其實行基於教育出身的區別對待。
 
  其原因同樣有二。首先,上述兩點都是總體比較得出的結論,具體到每一個求職者,其情形會存在一定差別,甚至可能與之截然相反。也就是說,並不是每一個本科就讀於985或211高校的學生都很有競爭力。同理,在能力及素質方面,也並不是所有普通院校大學生都低於985或211高校畢業生。具體到每一個應聘者,用人單位不從相關的職業能力要求方面謹慎評估,而把基本不相關的第一學歷院校作為錄用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此乃明明白白的出身歧視。所以,對求職者學歷”查三代”違反憲法確立的平等原則是至為顯然的,不容否定。
 
  其次,無論從憲法上還是從政治哲學上看,以上兩點都是有”原罪”的,即它都是建立在教育不公平的基礎之上。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分佈極不均衡,985、211院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廣大農村沒有一所大學。近年來,985、211高校中,高校所在地生源比例始終大大超過平均值,如同是考入北大這樣的高校,一個北京戶籍考生所需要的競爭力跟一個河南籍考生所必需的競爭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第一學歷是何種院校或許與求職者的競爭力有關,但無疑與求職者高考時是農村人還是城鎮人,是來自京津滬還是來自中西部關係更大。
 
  求職者原始戶籍所在地,就跟其父母是誰一樣,屬於偶然的自然分配,與公平正義無關。但在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下,這種偶然性因素卻直接悠關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這時候,我們再也不應對人為的制度弊病熟視無睹,而繼續抱怨”天賦出生地”怎麼如此糟糕。
 
  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曾深刻指出,正義不正義在於制度處理某些自然事實的方式,而不在於自然事實本身。我們應該用羅爾斯揭示的此等正義原理來解決一直困擾我國的教育公平問題。當我們真能像羅爾斯所說的那樣,同意”與他人分享命運”時,那教育公平問題不會有,諸如學歷”查三代”之類出身歧視則成為我們通向教育公平、社會正義的階梯。(作者系法學博士)
 
(劉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