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或加劇社會不公

2013-11-25 00:28

環球時報 第3040期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經常有朋友向我打聽送孩子來新加坡上學的事情,其中有不少人是希望為孩子減輕一些課業負擔。不過,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家長們普遍有一種緊迫和糾結的感覺:一方面對各種昂貴的課外補習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補習班裡去。
 
減負是一個老話題。慣常做法是規範學校行為,比如要求學校限制學生的在校時間,減少家庭作業,規定學校不得強迫學生參加假期補習等等。但這很難達到為孩子減負的最終目的,因為家長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利用好課餘時間。
 
更重要的是,減負政策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公共教育資源的提供減少了,家庭教育負擔越來越重。從長遠來看,這樣的趨勢會進一步導致整體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進而加劇社會分層。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當公共教育資源減少時,孩子享受到的教育就越來越同家庭財富掛鈎。據筆者了解,北京初中生”一對一”補習的價碼已經飆升至每小時250元,這樣的價格是普通工薪家庭難以承擔的。家長們的一個普遍感覺是,孩子的課餘時間越多,對家長的財力要求也就越高。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加大社會流動性的重要手段,為普通人實現社會上升提供了可能。很多歷史故事講的也是,窮人家的孩子通過寒窗苦讀金榜題名、光耀門楣。但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卻似乎對這種經驗之談發起了挑戰。一個現象是,富裕家庭不僅重視教育,並且更有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進行投資。結果,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不僅學習好,綜合責質也高。
 
減負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教育本身肩負著多重任務。它不僅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負擔,還關係到社會的長遠發展。如果任由以財富為基礎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繼續發展,必然會出現社會階層固化,社會上升空間被壓縮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教育就新增了一層任務,那就是扭轉整體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
 
記得我上高三的時候,物理老師向全班推薦了一本練習冊:”你們不用把錢浪費在校外輔導班上,把這本練習冊做下來,吃透了,高考物理就可以拿滿分。”正如老師所說,150分滿分的考試,班上出現了好幾個140分以上的滿分。如此看,學校的課業負擔雖然加重了,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獎勵了肯付出更多努力的學生,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並不寬裕的家長的壓力。
 
(查雯/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