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為什麼三歲就寄宿?

2014-04-26 17:39

環球時報第3164期 2013年11月6日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5日文章/BBC國際台記者馬德琳•莫里斯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情,但是,大批父母繼續把年僅三、四歲的孩子送去幼兒園寄宿。為什麼?BBC記者莫里斯帶著兩歲的女兒前往上海,探探究竟。


(圖:排隊去洗澡)

 

蔣凱麗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父母在身後不遠處跟著。

四歲的凱麗喊了一聲「爸爸媽媽再見」,幾乎沒有往後瞧一眼,就走進了幼兒園的教室。

爸爸媽媽還在揮手,凱麗已經高高興興地和老師、同學聊了起來。

沒有哭哭啼啼、沒有摟摟抱抱、沒有拖拖拉拉地說再見。想到凱麗今後四天都見不到爸爸媽媽,這一幕更讓人佩服。

上海這家幼兒園有好幾十名三到四歲的寄宿生,凱麗只是其中之一。每星期從周一早晨到周五下午,凱麗和同學們在這裏玩耍、上課、吃飯、睡覺,教室色彩明快,宿舍就在旁邊,寄宿生只有周末才回家。


(圖:凱麗的父母說,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在上海、北京和中國其他大城市,也都有這樣的寄宿幼兒園。

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家庭親情是至高無上的。那麼,我們怎麼解釋幼兒被送去全托寄宿這個現象呢?

上海中國福利會康橋幼兒園執行園長徐靜(音譯)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父母認為(全托)對孩子有好處,可以幫助孩子更獨立;也有父母沒有時間、精力照顧孩子。

她還說,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許多家庭是三代同堂。因為中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有些大家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父母擔心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溺愛,所以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寄宿。

凱麗的爸爸傑米是投資顧問,媽媽不上班。小兩口是中國富裕的商界精英,支付每月的全托費1000美元(622英鎊)沒有問題。

傑米解釋說,他們多方查詢,發現寄宿對性格外向的孩子有好處。可以使孩子更獨立、生活技能更強。

他說,凱麗從小就很開心,喜歡自己的空間。他們先把凱麗送來試著全托,然後徵求她的意見,問她願不願意繼續全托,凱麗回答願意。

當我們問傑米他想不想孩子時,他的眼裏浮現出淚花。「最開始,我們非常想孩子。但是我們認為,現在世界更加全球化,孩子早晚都會離開我們的。」

「我們放手早一點,幫助孩子更獨立,生存能力更強。不過,我們非常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政府建立起全托幼兒園,有些幼兒園專門照顧烈士遺孤,另外一些則照看新領導人的子女。

 


  (圖:禮拜五下午,來接孩子了~)

 

現在,來接送孩子的一排排奧迪、奔馳足以證明,送孩子全托的人,身份背景不一樣了。

1990年代,全托幼兒園數量達到頂峰,送孩子去寄宿是時尚的身份象徵。但是最近,寄宿受歡迎的程度有所下降。一部分全托幼兒園—國營和私立的都包括在內—已經關門,一部分轉為日托。

上海中國福利會幼兒園曾經是單一全托,不過現在,22個班中只有三個班的孩子是寄宿生。

徐靜說,中國父母開始認識到,孩子很小的時候,多花時間陪孩子很重要,因為孩子在不停地學新東西,這是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

她還說,幼兒園也建議父母,如果有時間、精力的話,日托是更好的選擇。

心理醫生韓美齡(音譯)曾經收治過一些全托留下心理傷痕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她直言不諱地批評寄宿。她說,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拋棄、根本不重要;他們很難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懂得自己的家庭;說孩子學會了獨立,不過是家長一廂情願;(寄宿制)「太殘酷」。

韓美齡認為,一些父母仍然認為,家庭榮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因此,繼續把孩子送去全托。「大多數中國家長理解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很重要,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值也很高。」

有些父母認為,從小全托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全托的孩子可能接著上寄宿學校。父母希望,接下去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學。

但是,一些曾經在幼兒園寄宿的人告訴我,全托的經歷並不美好。

時裝模特王丹薇(音譯)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被送去全托。她說,自己被動地接受了全托、但從來不喜歡。後來去上寄宿學校,總有一種深深的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大多數時候都選擇獨處,不愛說話,拒絕結識新人。

對絕大多數幼兒來說,適應離開父母都非常困難。白天孩子們可能就顧上玩兒,不過有一天,我在就寢時段來到康橋幼兒園,去看看三歲的全托生。我發現,班裏大約一半的孩子都在哭。

孩子們哭著要找爸爸媽媽,場面令人心痛。老師們忙著哄孩子。幼兒園的管理員黃英(音譯)向我們解釋,今天晚上哭的孩子很多,因為這是新學期的開始,這些孩子剛開始全托。「大約再過兩個月,睡覺前就不會再有孩子哭哭啼啼了。孩子們有家人的照片,想找爸爸媽媽了,可以和照片說話,好像父母就在身邊一樣。」

茉莉(音譯)今年17歲,三歲起全托。她同樣發現,剛開始的日子很難過,不過後來,茉莉說她的經歷還是很不錯的。

「最開始我很想家,不過(幼兒園)飯菜很好吃,環境很好,種著許多樹。」

茉莉說,現在,和同齡人比起來,她認為自己更獨立、更負責,「更珍惜和父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