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青少年「自殺率」長期居高?

2022-12-25 15:40

        中國大陸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副教授、心理學博士李文道先生認為: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青少年自殺的事件接二連三,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來自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

 

        此外,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資料,中國青少年焦慮症狀檢出率為26%至30%,抑鬱症檢出率則平均為15.4%,中學生具有自殺想法的發生概率平均為17.7%。這個數字對於家長來說是觸目驚心的。

 

        大陸家長楊女士說,在中國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灌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儘量給他提供特別好的東西,小孩從小就有攀比心。再加上諸多社會、生活的變化所導致的情緒上的波動、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等,都較易誘發抑鬱症而自殺。

 

       大陸家長楊女士說:「有些孩子確實也特別出類拔萃,一帆風順,家長沒有教育他在逆境當中怎麼生活,所以他遇到點挫折,他就不行了,現在這些孩子自殺的特別多,很小的事情他就能去自殺,因為他心裡沒有抗壓能力。」楊女士舉例,她認識的一個男孩,家庭條件也特別好,從小一帆風順,名校畢業後交了一個女朋友,一起去唱歌,就因為唱跑調了,同學笑他,他就自殺了。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持續高發,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癥結是家長普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不夠。雖然身處現代社會,但很多家長把健康狹隘地理解為生理健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有誤解,例如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變態,有意無意地歧視心理健康有問題的人,導致他們不願求助而延誤矯治,最終付出更高的健康和社會成本。還有家長認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往往是成年人,孩子心情不好不足為慮。殊不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年齡正逐年下移,嚴重威脅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個癥結是應試教育。此教育模式嚴重壓縮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帶來的各種社會壓力,經由家庭學校逐級累積,最後傳遞給學生,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等現象日趨嚴重,使許多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從小處於沉重的學業壓力之下,經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這些層層累積、不斷增加的壓力一旦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第三個癥結是社會轉型帶來的消極影響。社會轉型容易導致價值觀混亂,傳統的價值觀在逐漸消解,新的主流價值觀尚未確立,在不斷變動的轉型社會中,價值觀往往是模糊的、多元的,甚至是混亂的,這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過程中的孩子容易造成消極影響,因無所適從而心理失衡。社會轉型導致整個社會的穩定性下降、不確定性上升,職業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離婚率不斷攀升,家庭的不確定性增大……。這些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破壞了孩子心理健康的諸多保護傘和安全網,加劇了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LmyrWX、https://reurl.cc/e3RlzM、https://reurl.cc/M0p5OW